今日聚焦 微视界 民法解析 热点追踪 理论研究 媒体解读 市场要闻 民生热点 健康之路 生态旅游 经济观察 市场调研 法治再现 文化生活 产经能源 直播视频 金融保险 社会服务 医疗卫生 图片新闻 法治专题 科普教育 民法访谈 民法智库
时事热点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以“绿”为笔 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人工造林上图面积位列全国第一;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PM2.5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1.3%以上,提前达“十四五”目标任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数量创历年最高……2021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衡量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2021年,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两个维护”,持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全生态”治理,加大攻坚力度,按下生态文明建设快车键,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山清水秀、鸟鸣鱼戏的山西生态画卷日渐浓墨重彩。

完善绿色制度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上班先上山,开工先植树。春节假期一过,我省平陆、稷山等南部县市就开始上山植树。一直以来,我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的同时,推动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构建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中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全力打造纵横交织、互相贯通、功能完备的生态大动脉。
  这些年,我省始终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坚持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筑牢生态屏障。
  2021年,出台《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全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设置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制定《山西省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实施方案》,为我省严守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提供依据;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以统筹开展资源监测为基础,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系统推进“一张图”年度更新、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完成河湖“清四乱”问题整治1217处……
  2022年一开年,我省发布首个总河长令和总林长令,进一步夯实资源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担的保护格局和发展根基。目前,3.37万名林长、17675名河湖长以“林长+”“河湖长+”的模式对全省自然资源科学地实施网格化管护。同时,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基调,不断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记录,表里山河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统筹绿色治理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这几日,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马坊林场管护员梁五珍正忙着巡林防火。“以前,我是一名采伐工,‘天保’工程实施后,变成了种树人、护林员。现在,我们巡护使用了智慧林草系统,空、天、地结合方便了日常监控,全方位的保护措施也让我们林场的环境越来越好。”说话间,不时有小动物在不远处跑过。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在保护,要在治理。2021年,我省坚持“省级规划、市县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基本原则,推进“五水综改”,开展“七河”“五湖”治理、岩溶大泉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涵养水源等项目,完成57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重点推进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18项,治理河长197公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晋祠泉水位距泉口2.11米,比2020年底的3.38米回升1.27米,较2008年历史最大埋深27.76米上升25.65米。
  2021年,全年完成营造林519.58万亩,超额完成500万亩目标任务,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全国“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等级进入“第一方阵”。启动实施太原市汾河上游国土绿化项目,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扎实的国土绿化使我省生态功能日渐完备、生态底色愈加浓厚、生态根基更加牢固。
  “平顺最吸引我的是空气质量。”毕业后到平顺县工作的王军强总这样说。优化结构调整,开展专项检查,持续不断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让该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11年在长治市排名第一。
  平顺县的好“气质”是我省坚持推进蓝天保卫战成果的缩影。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设立黄河实验室,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清废行动”和尾矿库环境治理,加快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样板。全年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1.3%以上,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任务,PM2.5年均浓度达到39微克/立方米,11市NO2年均浓度首次全面达标。
  初春的静乐,风依然凛冽。可是在汾河湿地,依然可以看到绿头鸭、红嘴蓝鹊、黑水鸡、斑鸠等动物的身影。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主任李煜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采取与沿线3个乡镇18个行政村签订生态保护共管协议等措施,汾河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补给水量、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及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做精绿色经济 加速生态产业发展

  绿色,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修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多角度探索生态经济转化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保护生态前提下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荣。2021年,全省林草产值560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些天,灵石县静升镇张嵩村的村民们依旧忙碌。一份份核桃产品订单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等飞向村庄。“1998年,我开始承包治理村里的500亩荒山,种植的清香品种核桃很有市场,现在这儿成了我的‘金山银山’。”村民王振华摸着核桃树笑着说。
  无独有偶。在繁峙县赵家庄村,村民张俊虎细数着自己和村庄的变化。“县里规划我们村一带发展以白水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我种了10亩,在各项惠民政策扶持下,每年有四五万元收入。村子周边5000多亩的杏林,每年还能吸引很多游客来采摘、旅游,在家门口挣钱不再是梦。”
  生态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生态收益正在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沁水县张村乡冯村将森林康养作为核心支柱产业,打造鹿台山森林康养基地。仅特色村建设每年就可为该村78户脱贫户和乡里20户搬迁户每人提供2万—3万元的收入,为村集体增加150万元收益。
  2021年,我省森林康养和碳汇交易稳步推进。融入康养山西,我省国家森林康养试点达到96家,交城山森林康养基地步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部署,完成碳达峰目标等核心指标测算。充分发挥碳市场机制减排作用,首批组织107家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我省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的征程,新的目标。我们将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蓝图”精准施工,把发展方向转向推进生态资源科学经营,促进资源转型、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扎实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后半篇文章,绘就美丽山西新颜值。


责编:冯丽娜

编审:郝莉莉

监制:张云


返回列表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